是我不明白

是我不明白15)谁是你的“亲爱的”?为什么我一定要Like?

网络究竟是让我们的距离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抑或,我们都开始虚伪了。

不知从何时开始,“亲爱的”成为了我们的口头禅。叫谁都是“亲爱的”,哪怕刚刚认识,哪怕还不熟悉,哪怕很久很久没联系,哪怕心里根本不关心,哪怕只是凑热闹,哪怕只是为了八卦,哪怕是纯娱乐,都可以称呼对方为:“亲爱的”。

可是这并不令我感到自在。有时被“亲爱的”,我会想,你叫谁呢?谁是你的“亲爱的”?“亲爱的”这个词完全可以使用,但是起码要真的有那么一点点爱,哪怕并不亲。如果也不亲,也不爱,那么还是请你叫我的名字。

在种种社交网络中,诸如Facebook/Google+/人人等,通常都只设有“Like/Comment/Share”选择,唯独缺少“不喜欢Dislike”。我对此非常好奇。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的交流中,只要是真实而真诚的(genuine),就一定同时有“喜欢”和“不喜欢”。对任何一种看法或现象,不可能所有人都喜欢——那么Facebook等为何违背人之常情去掉Dislike只可以选择Like呢?有很多次,我非常不喜欢一种论调、一个现象,但是就是不能Dislike。为什么我只能选择Like?这是不是一种霸权?

我要给Facebook写信,建议增设Dislike按键。但其实作为用户我并非不能揣测他们的用意。也许背后是这样一种假设:

很多人用社交网络都有一种被肯定和被接纳的心理需要,而不是寻求理性最佳解释。纵使人与人的交流碰撞势必有“不喜欢”的成分,但是大多数人还是希望看到别人“喜欢”自己。也就是说,很多人在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是不想选择那么理性地看待一个问题——当然这绝不代表在其他环境下他也一定不理智。这只是一个特殊的人际环境而已。

作为Facebook的市场策略,当然喜欢让大家都高兴,看似“收集了人们喜欢什么的数据”,其实最终的目标,是增进流通速度,扩大流通范围,吸引广告,上市集资,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也就是说,Dislike一定会负面影响信息的流通速度和广度。也就是说,其实Facebook等社交平台,并不是一个纯粹鼓励“真实、真诚沟通”的地方。

“亲爱的”和“Like”这两个原本非常真诚美好的词汇,在网络社交平台中,已经被廉价化、虚伪化、肤浅化,或者至少存在这样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