瞎琢磨

新加坡体会之一:牛车水

牛车水,即为中国城,Chinatown. 街里面卖的东西看上去十分熟悉,通俗点儿说,就是把北京天意的某个卖小饰品的角落搬过去了……只是稍稍加上了新加坡的味道,印了一些merlion张着大嘴或是喷水的头像。价钱都翻了翻,然后再乘以汇率,1:5。

但是我对于中国城里面牛车水原貌馆的介绍和感悟绝对不像上文那么调侃。对于历史(与我们学的历史教科书不是一个概念),我一直都是十分严肃的。

原貌馆票价8新元,共3层,全方位展现着华人初到新加坡时的生活风貌和历史境遇。它仔细而又赤裸裸地告诉参观者华人最初经历着什么。馆内不许拍照摄影,新加坡如此法制,我又那么自觉,所以没有办法留下影像材料。我只能把双眼化作快门,大脑化作记忆卡。馆内许多地方都巧妙地安放着电视,播放着一些真实的历史纪录片或是些采访耄耋华人的原始片断。电视安插在一口锅里,一个壁橱里,甚至在养鳖池里。

我看到了许多古老的东西,但是我似乎又听到了它们的心跳:一本20世纪初的护照,几双布鞋,一些家书…… 从纸张的泛黄程度,破损程度,或是钢笔褪色的墨迹分析,很有可能是原迹。如果摆放的是赝品,更说明其对历史的尊重与负责,真可谓煞费苦心。墙上挂着许多老人的照片和他们对于当时下南洋的感受,我记录了一段:

On the way to Singapore, I was seasick for one whole day… Upon arrival, I saw many workers carry loads of coal, their bodies all covered with black soot. After that moment, I realized that life was going to be difficult here.

                                                            —Ng Teow Yhee.

3层还原了一些华人最初在这里生活的原貌。很多物品都是华人捐出来的,尤为真实。就像一些橱窗里摆放的蛋糕模型,不知用了什么材料,但是极为逼真(清华紫荆园一层摆的蛋糕就是经过了那样的处理)。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我的感受:尊重。缺口的茶杯,留有牙签的烟灰缸,皮上粘着一些馅儿的蒸饺,铁皮半裸不裸的烧水壶,留有残羹的碗,放着筷子的脏兮兮的饮料筒。在一个仿真厨房里可以看到油乎乎可以用指甲刻字的墙壁,黑乎乎的炉灰,冒着气的水壶,用红光灯泡逼真模拟的炉火。在一间间拥挤的屋子里可以看到沙包儿,鸡毛掸子,抹布,破旧的电风扇,红白色的脸盆,墙上的美女图,擦萝卜丝儿的擦子…… 我感觉不像是在一个硬邦邦的博物馆,我理解了什么叫“身临其境”,我感受到的是活生生的历史……

不用什么描述,不用背着历史的定论,不用套着术语的枷锁,没有“主义”的束缚,我仅凭着一颗敏感的心,就体会到了华人的不易,我仅凭着一双敏锐的眼,就看到了华人的奋斗。

我没有办法不去想想我们的历史,不去比较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很遗憾,我没有在国内的博物馆感受到这种细致,这种体贴,这种叫做尊重的精神!短短的华人历史,都如此生动而又真实的展现着,生怕疏漏一丁点儿。而我们祖国的历史,岂不更是有着无尽的故事要向它的儿女诉说。而我们拥有的,又是怎样的博物馆呢?我感到心寒,感到悲凉。

除了GDP,我们应该拥有更多的指数去衡量一个社会。GDP并不是幸福指数,也永远不会成为幸福指数。我们要有尊重指数,知情指数。老百姓的知情指数越高,国家才越健康,知情指数越高,尊重指数才会越高。

如果国民对于自身的历史都不尊重,那么还会尊重什么呢?如果国民对于自身的历史都没有知情权,没有自由去揭开历史,那么还怎样去期待尊重他们的历史呢?

突然想到,曾经在人们的唾沫中飞舞的南京慰安妇旧址不知拆了没有…… 突然想到,北京,今天,又有多少条胡同被现代欲望的铁蹄从历史中永久的抹除…… 突然想到散文《想北平》,如果我不能再见到那样清澈的蓝天,那么请不要剥夺我欣赏我自己的历史遗迹的权利。我们的历史,是属于每一个中国人的,是在我们血液里流动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