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港情深 3)法定古籍篇
我重新整理了一下思路,故写作顺序稍作调试。这篇主要介绍香港(港岛、九龙、新界、离岛)的法定古籍。所有介绍资料和图片均引自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GovHK香港政府一站通。该网站内容详实,图文并茂,分设英、繁、简三种语言。且介绍交通方式。鉴于内地上网河蟹较多,我分区重点推荐并引用如下:
港岛区(摘取部分,详情自于上述网站自行阅读):
1.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
香港大學本部大樓是該校最古老的建築,一九一○年動工興建,一九一二年落成。大樓宏偉壯觀,以富有文藝復興風格的花崗石柱支撐,頂部矗立著鐘樓,四角則有塔樓。大樓內有庭院四個,其中兩個植有高近九米的棕櫚樹。
蒜按:古典浪漫,无论晴朗阴霾,韵致独特。本部的陆佑堂,更各种庆典的举办场所,美轮美奂。
2. 香港大学孔庆荧楼
孔 慶熒樓是由遮打爵士、佐敦教授及其他人士捐款建成,原用作學生會之用,於一九一九年二月由當時之總督司徒拔爵士正式揭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築物曾暫作 行政大樓之用,其後於一九七四年改用作高級職員休息室。香港大學為感謝孔慶熒先生家人慷慨捐助,於一九八六年正式將建築物命名為孔慶熒樓。
蒜按:现为港大音乐系,内部一样典雅高贵,气质不凡。
3. 香港大学邓志昂楼
鄧志昂樓由鄧肇堅爵士父親鄧志昂先生於一九二九年捐助建成,作為中文學院之用,建築物因此以他命名。鄧志昂樓為一座樓高三層之平頂建築,外牆鋪以洗水批盪。大樓於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八日由當時之總督貝璐爵士揭幕。大樓現為亞洲研究中心。
蒜按:同行可参观港大其他非古迹景点(只是时间的问题),参阅后文。
4. 圣约翰座堂
聖 約翰座堂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西式教會建築物,於一八四七年三月十一日由當時的香港總督戴維斯爵士(一八四四至四八年)奠基,並於一八四九年落成啟用。 座堂曾於一八七三年局部改建。日佔時期(一九四一至四五年)曾用作日本人會所,座堂因此受到破壞。戰後座堂委員會將建築物重新修復開放。聖約翰座堂於一九 九六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蒜按:从上面俯瞰该座堂是个十字架的图案。但内部房顶较为简陋,仿佛工场厂房,做工气质与欧洲教堂相形见绌。是我婚礼的考虑场所之一。
5. 域多利监狱
域多利監獄於一八四一年落成,是香港開埠初期最先以耐久物料建造的建築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監獄內大部分建築物因受轟炸而嚴重損毀。當局進行修復後,於一九四六年重開作監獄之用。
蒜按:走过,路过,不要进去坐过。
6. 中环旧最高法院
舊最高法院坐落於填海區,屋基由數以百計的杉樹樁組成,於一九一二年一月十五日由當時總督盧押爵 士宣告正式啟用。這座兩層高花崗石大樓,採用新古典主義派的建築風格,地面以愛奧尼亞式石柱環抱。最具特色的是中央部分的三角形山牆,山牆頂部矗立著一座 希臘特彌斯女神蒙眼雕像,用以代表公義。建築物自一九八五年起用作立法會大樓。
蒜按:位于中环林立的商业大楼中间。旁边还有张国荣坠落的酒店。
7. 中环都爹利街石阶及煤气路灯
中環都爹利街的石階約建於一八七五至一八八九年間。四座煤氣路燈置於石階兩端的欄杆上,是本港僅存的煤氣路燈,現仍由原為本港提供街道照明而開辦的香港中華煤氣公司繼續操作。
蒜按:挺新鲜的。
8.旧赤柱警署
舊赤柱警署建於一八五九年,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警署建築。警署早期作為港島最南端的前哨站,戰略 地位重要,因此常供警隊及英軍聯合使用。二次大戰期間日軍曾徵用為分區總部,並加建殮房。戰後恢復用作警署,直至一九七四年。後由南區政務處分處使用,曾 用作餐廳,現為超級市場。
蒜按:不是惠康就是百佳,商业大潮,警署也束手就擒。
9. 香港大学大学堂
聳立於薄扶林一山頭上的大學堂是一座揉合了都鐸及哥德式建築風格的華麗建築。大學堂約於一八六一年由蘇格蘭商人杜格拉斯.林柏建成,作為其公司總部及寓所之用,建築物亦因此命名為杜格拉斯堡。法國傳道會其後於一八九四年購入杜格拉斯堡,還將它易名為拿撒勒樓,並進行大規模重建,其中還加建了一所印刷工場。法國傳道會於一九五三年撤離拿撒勒樓,香港大學翌年將之購入,一九五六年正式用作大學男生宿舍及命名為大學堂。
蒜按:这是我最喜欢的香港大学的建筑,其实是个城堡。但是离港大主楼乘车约30分钟。现为全男生宿舍,宿舍内部构局奇特,木地板,单人间多人间都有。可以看见椰子树和大海。参观University Hall的时候,我第一次羡慕做男人,仅是因为这个建筑。
1. 尖沙嘴前九广铁路钟楼
九廣鐵路英段於一九一○年十月一日通車。尖沙咀火車站興建工程於一九一三年展開。一九一五年鐘樓建成。火車總站於一九七八年拆卸,只留下鐘樓,成為本港的標記。鐘樓高四十四米,樓頂裝有七米高的避雷針。
蒜按:钟楼旁是星光大道,都观看维港海景。
2. 九龙城寨南门遗址
一八四七年,清廷修建九龍寨城,駐兵數百,以加強海防。城牆用花崗石條構築,有六座瞭望台和四道 城門,南門為正門。日佔期間,城牆被完全拆毀,作擴建啟德機場的建築材料。一九八七年政府宣布清拆寨城,於原址興建公園。在清拆期間,曾進行考古勘查,發 現寨城東門和南門的牆基和石板通道保存完好,並在南門原址發現兩塊石額,上刻「南門」和「九龍寨城」等字。 南門遺蹟原地保留,供市民參觀。
3. 九龙城寨城衙门
一八四七年,清廷修建九龍寨城,駐兵數百,以加強海防。寨城衙門,原為九龍司巡檢辦公地方,深三 進,二進為公堂,後進為官邸。自一八九九年清朝官兵撤離寨城後,衙門曾被不同的教會團體租用,先後作老人院、孤兒寡婦所、學校、醫務所等用途。一九八七年 政府宣布清拆寨城,於原址興建公園,衙門得以保留並全面復修,成為公園內的重要古蹟。
蒜按:曾在大学上过一门通识课讲香港的街道,就是参观九龙城寨。这里原来是三不管/黄赌毒地区。建筑都很奇特,私搭乱建,鱼龙混杂。后来香港政府讲这个疖子通通清除,拆得什么都不剩。很多学者颇为遗憾,如果哪怕留下一栋建筑,一楼是牙医,二楼是妓院,三楼是学校,四楼是毒枭……那么无论从历史还是文化社会角度都是不可多得的教材。
4. 玛丽诺修院学校
瑪利諾女修會 ( 又名「聖道明瑪利諾女修會」,其原名為「聖道明海外傳教女修會」 ) 於一九二一年來到香港傳教和服務,並於一九二五年創辦瑪利諾修院學校,該校最初是一所幼稚園,校址位於柯士甸道。一九三一年,聖德肋撒堂成立後,學校管理 層認為發展中的九龍塘區是瑪利諾修院學校的理想選址。窩打老道的新校舍於一九三三年開始興建。
一九三六年五月,當時的香港總督郝德傑爵士 ( 一八八四至一九五一年 ) 為學校主樓主持奠基儀式。翌年,瑪利諾修院學校遷至新校舍,為幼稚園至預科程度的學生提供教育,校舍自始亦成為區內的地標。
學校運作因二次大戰而中斷,校舍由一九四二至四五年曾改作日軍醫院。主樓旁邊的修院在二次大戰前開始興建,於一九五三年竣工。一九六○年,學校的中學部遷 往何東道 5 號的新校舍,此後,窩打老道學校主樓便一直由小學部使用,而主樓旁邊的修院在一九九七年當小學改為全日制後,亦歸小學部使用。
於一九三七年落成的學校主樓採用中世紀修道院或學院的布局設計,列柱迴廊圍繞露天中庭。校舍建築群的自由新都鐸風格融合了多種不同的建築設計特色,包括裝 飾派藝術、羅馬式、新喬治亞風格和哥德復興式。禮堂內羅馬式的拱頂天花、面向界限街的麻石階梯、尖拱門、四坡或斜折線形屋頂和建築物正面的塔樓,均是主樓 顯著的建築特色。
瑪利諾修院學校的布局和一九三七年落成的主樓保存甚佳,多年來並沒有經過明顯的改動或改建,校舍內仍保存著古色古香的裝飾和地台。校內優美的花園和園景,亦提高了該建築群的整體性價值。
在校方及瑪利諾女修會的支持下,瑪利諾修院學校包括一九三七年落成的學校主樓和修院根據《古物及古蹟條例》於二○○八年被宣布為法定古蹟,並受該條例保護。
蒜按:美丽动人。九龙有很多漂亮的教堂,详见后文街道篇。
新界区
1. 东龙州石刻
這是本地最早有文獻記載的石刻。王崇熙於一八一九年編制的《新安縣志》有「石壁畫龍,在佛堂門,有龍形刻於石側」的記載。此石刻高約1.8米,長約2.4米,為現時香港境內所知最大的石刻。
2. 西贡龙虾湾石刻
此石刻於一九七八年由一群旅行人士發現。紋飾刻於一塊向東的岩石面上。因久經風雨侵蝕,已極之模糊。紋飾呈幾何形,部分狀似鳥獸。但有些學者認為這些紋飾純因天然侵蝕所致,爭論仍未解決。石刻已公告為法定古蹟,加以保護,確保研究能持續下去。
3. 沙头角镜蓉书屋
鏡蓉書屋是少數專為教學用途而建的書室,位於沙頭角上禾坑的客家村內,是由該區李姓客家人於清初 建成。初期僅是一所供二、三十人就讀的私塾,至乾隆年間(一七三六至一七九五年)始再行重建,改名為鏡蓉書屋。由於專供教學之用,所以建築頗為簡單但實 用,建築物只有兩個廳堂和閣樓,分別用作課室和宿舍。書屋外形呈長方形,牆身用青磚砌築,屋內用未經燒製的泥磚和夯土作間隔。書屋於一九九一年被列為法定 古蹟後由政府進行全面修復工程,現已開放供市民參觀。
4. 元朗聚星楼
聚 星樓是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據屏山鄧氏族譜所載,聚星樓由鄧族第七世祖彥通公所興建,已有超過六百年的歷史。這座六角形的古塔以青磚砌成,約十三公尺高。 塔分三層,最上層供奉覑魁星。聚星樓是為了鎮水災及改善地方風水而興建。而聚星樓與青山風水遙相配合,亦可護佑族中子弟在科舉中考取功名。事實上,鄧氏歷 代人材輩出,士人及當官者不計其數。
聚星樓於二○○一年十二月十四日列為法定古蹟。
5. 元朗大夫第
這座華麗的府第於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由文頌鑾所建。文氏的先祖自十五世紀已在新田定居。大夫第是本港最華麗的傳統建築之一,並以其精巧的建築裝飾而著名。修葺工程由香港賽馬會資助,於一九八八年完成,現已開放供市民參觀。
离岛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