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可圈可点”新闻报道——港漂赵晗,中港冲突可以是个机遇
今天收到一个同事的邮件,告诉我他在一个叫做“可圈可点”的网站看到了2月15日我去城市大学分享会的记者报道。看罢我很感动。这名记者叫做蔡溢菁,我并不认识她,当天她也没有和我打过招呼,素不相识的记者,如此高水准地还原了那天的讨论内容和流程。不过有一点她误会了;“在中大第一次乘校園穿梭巴士”,我提到的是乘坐23号巴士回港大宿舍,而非中大校巴。不过没有关系。
我自已都没来得及写出内容总结呢!
地址:http://www3.upwill.org/news/daily-news/8380-china
(听说国内打不开,转帖于此)
「我代表中國所有污點」? 港漂趙晗:中港衝突可以是個機遇
新聞 – 今日新聞
週一, 02 20, 2012 03:00 AM
記者:蔡溢菁
「雙非孕婦」問題未解決,「自駕遊」擔憂已來。除了來消費的內地遊客,還有愈來愈多內地學生來港升學及就業,他們被稱為港漂。趙晗正是港漂之一,她在其新書《港漂雙城記》的分享會中表示,近來的中港矛盾對兩地可以有長遠而正面的影響。
在香港找到了自己
趙晗在北京長大、受教育,在清華大學第一年時,被一張在香港的大學招生單張吸引,於是帶著冒險的心態報考,並順利被取錄。自零五年從家鄉北京連根拔起來香港,期間到過瑞典交流。
她主修會計及金融,畢業後投身會計業。但她發現自己完全不喜歡這工作,很快便辭職了。
她在內地的時候不懂選擇,便跟著主流選了有「錢」途的科目。但在香港,她有機會找到她的喜好,更認識自己。相比在內地,她想不到有另類的未來,一切都好像在計劃中,沒有選擇空間。
從小到大被洗腦?
後來她加入了一個非牟利機構,幫助貧窮人,令她開始追求公義,學習憐憫,不再追求個人的成就及榮耀。過去七年,她在香港成長的起跌,讓她更肯定自己的身份,對自己的國家的認知也有突破。
自從來到香港,趙晗習慣在網誌上記錄她的生活點滴,尤其是文化差異。還記得,在中大第一次乘校園穿梭巴士,因為不懂按車鐘過了站。當她發現不妥問司機,反而被司機責備她不打鐘。在內地的公車會有廣播:「下一個站是…請下車。」而且還會說三遍,她沒有「打鐘」的概念卻不被理解。
除了生活的適應,還會被標籤。有時她在公開場合提出一些個人見解,就會有香港人表示驚訝:「你們從小到大不是被洗腦的嗎?你怎會知道一九八九年發生甚麼事?」
「我代表中國所有污點」
有一次在辦工室,同事們叫她一起去吃排骨飯,她說:「我不去了,我覺得排骨飯太多味精,好口乾。」他們便對趙晗說:「你怎會不吃味精,你們不是吃味精長大的嗎?」這類標籤令她哭笑不得。
趙晗坦言,起初這些標籤,令她有種防衞性的憤怒:「我第一個反應是要防衛,因為感覺自己代表中國所有污點,令我帶來非常大的壓力。」當她再想,若她不將這些污點貼歸到自己身上,這種標籤就不會影響她。
她認為,在衆多的中港衝突,香港人有不理智的一面,但同時也可以對中國產生正面的作用。她深深體會,中港衝突是個機遇,讓港人反思並重整社會核心價值。
他們與我毫無關係
趙晗認為,對於「雙非」及「自駕遊」等矛盾,反映出港人自從回歸後,一直憂慮香港會受到強權壓迫、被邊緣化的感受,因此面對內地人有種「失控」的感覺。雖然港人過去對英國及中國都有種模糊的概念,但她深信,香港一直以來的核心價值,就是法治、公義,以及對文化的堅持。
趙晗慨嘆:「香港有今天,其中一個核心價值就是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她明白,香港人對大陸的印象是貪污腐敗、沒有希望,撞死人便跑。但不要忘記,中國走到今天,是經歷過多年的苦難和掙扎,背後留下很多的傷痕。
她認為,早前有內地人帶著孩子在港鐵吃麵事件,有港人表示氣憤按警鐘。對趙晗來說,港人的心態或許是為了維護法治,加上過去其他事件,再看到這位母親的購物袋,已經好反感,因此好氣憤。但當中卻缺乏對人的理解與關懷,當內地人是毫無關係的人來看待。
挑戰中國政制及「拜金」文化
趙晗深信,中港兩地的人若有更多的溝通空間,做法應該不一樣。她說:「試想,那位母親請過你到去她的家,她為你預備過豐富家鄉飯,跟你分享她的掙扎,你還會這樣待她嗎?還是你會對她說:『這位女士,我明白你的孩子餓了,但香港的地鐵車箱是不准飲食的。』」
她深深體會,以接待人的態度對人,會將人與人的關係拉近。若視對方有關係,有血有肉的人,就不會輕易批評。
趙晗深信,中港矛盾對兩地可以有長遠而正面的影響。雖然中國的經濟起飛,但價值觀卻需要重整。若香港是中國的試金石,香港的法治,人權及進取的民主政制,會挑戰中國政制及「拜金」文化。
她希望,自己及所有港漂年青人,除了在香港的有貢獻,當他們回到內地可以作鹽作光,不只促進中國的經濟,還有是人心道德的價值及對信仰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