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我不明白

要么非常喜欢,要么忍无可忍

一周前的清晨,在休斯顿机场过安检准备返港时,睡眼惺忪的我忽然被一个焦急的声音叫醒:“知道往哪儿走吗?”——我回头一看,在闲杂人等不能站立的安检区某个出口区域,一对中国中年夫妇的脸上写满了焦虑。顺着眼神望过去,我见到了两位老人,无助得像他们怀里抱着的婴孩。这并不是一幅难以理解的画面。在机场人员几近冷酷无情地驱赶他们离开这个最后可以喊叫通话的区域时,我对那个儿子说:“你放心吧,我送你父母上飞机!”他们被推搡着离开,我甚至没有听到他对我说了什么,但是他的眼神已经传递了信任和谢意。从我所在的大学镇回香港,坐飞机要转三次,这是无比折磨的车马劳顿。这次加上繁琐安检的等待时间,其实时间已近紧张。但是我心里想,就算赶不上自己的飞机,也要把这二老和孩子送达登机口。那一刻,我想到了自己的父母。我们的父母,会英语的不算多,一定比会俄语的少。

在二老迷茫无助时,我对他们说,别担心,我送你们上飞机!没成想,我们同去三藩,然后我回香港,他们先去北京,当天转机再去武汉。婴孩是他们的外孙,原来那个男人是他们的女婿。俩人工作忙,生了孩子也没时间带,就送回老家去。他们还说,当初老大出生后,也是在武汉呆了一段时间才去美国。这个故事听起来也一点儿都不陌生。中国留学生的日子,各有各的苦衷,主旋律却是那么相似。最后我护送他们到达三藩后顺利转机飞往北京。这些看似顺利的过程,对于看不懂任何英文的人来说,是无比艰难的。老人们说,还是希望孩子回国去。美国的日子,和国内太不一样,缺少了一份生活的气息。但是孩子的路,还是孩子自己走吧。

最后老太太不停感谢我,不经意还说了句“感谢主”,一打听,原来一家子也是信耶稣的。我便感叹说,主爱何等信实广大,主藉着我的小小帮助看顾他们一家。

之前我并不理解,为何在许多留学生论坛上头号讨论问题永远是回不回国。我不能理解这个决定背后的连带关系。这次我想我懂得更多了。有人说,美国是小朋友的天堂,中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也有人说,美国是好山好水好无聊,国内却好乱好脏好快乐。我想在美国一些大学城,或者说是大农村,日子的确是安逸到无聊的地步。没有超过两层楼的建筑,没有人气,没有热闹,却是坐拥好山好水好物质。当然生活在纽约等城市又是另外的光景。在国内的确好乱好脏,是不是好快乐不好说,但是可能不会太寂寞。在哪里生活,都可能经历这种心情:要么非常喜欢,要么忍无可忍。

我问一个好朋友,来美国读书工作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说:“在国内的时候我觉得压抑,总是要向别人不停解释。在这里则感到舒服很多,我再也不用不停地向别人解释,什么是社工,我究竟在干什么,为什么要干这个,为什么我这么大了还没有男朋友,我对结婚是什么态度,我什么时候结婚,我工资多少钱,我将来什么打算……在这里,我感到自由。”我又接触到一对在大学城生活的夫妇,老公读博,老婆准备生第二个孩子,这样的家庭组合非常常见。我问他们会不会考虑回国,他们答复说:“回国生活不下去啊。以我们的情况回北京,房子买不起,什么都负担不起,还是在美国压力小一些。”的确,在这里没人在乎你是不是两三年就换了一辆车(这在北京一些人眼中是成功人士的标志),更没人在乎这是不是二手车,也没人成天问你是不是买了房子,房子多大,带几个卫生间……的确,在国内生活,似乎有着太多无谓的比较,和无穷的回应旁人的解释,哪怕这些闲人的疑问是出自他们自诩的“爱心”!

对于生活在美国,我并无发言权。我只是一个生活在香港的北京人,但是不用多久我便会面对这个选择:留在美国生活生娃,还是回到华人世界。其实,美国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呢?也许,美国的吸引力在于一个概念,在于一种可能,即任何人都可以追求和实践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及梦想,并且也为他人持守和鼓励这种实现自己内在潜力的自由。说到底,吸引人的地方,并不只是物质,而是一种活着的概念。

人活着,都不单靠吃喝。每个人活着,又不满足于仅仅是活着。若不是生活中有超越于生活本身的眼光和盼望,就生活本身而言,是无解的。留在美国也好,回到中国也罢——人无论怎样活这一生,难道不都是充满遗憾的吗?关键就在于,人这一辈子,是否有超越于生活本身的追求,这种信仰,可否超越物质本质,带给人终极的满足,并回答对于生命终极的诘问。否则,我们这几十年,转眼就如飞而去,到末了,还是两手空空,两眼迷茫。

就我个人的亲身经历而言,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唯有专心仰赖创天造地的上帝,我人生的下一步,你想我怎么走,你对我这辈子的计划是什么,我的使命是什么。否则,怎么走都是一通瞎走。好山好水也罢,好脏好乱也罢,说到底,人心筹划自己的道路,唯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